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大學國文:閱讀與寫作(二)
College Chinese: Reading and Writing (II) 
開課學期
111-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林孜曄 
課號
CHIN8017 
課程識別碼
101 80230 
班次
03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普402 
備註
總人數上限:2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以自然書寫為主題,以現代散文為主要教材,詩歌為輔,引導學生透過體驗自然與閱讀文本的過程,創作出屬於自己的自然書寫作品。
自然寫作必須先奠基於創作者以經歷積累而成的自然體驗,這樣的體驗是作者透過身體感知、想像與自然場所相互交織、滲透而成的世界,其中有著因大自然帶給身心體質的轉化,亦來自於哲學或科普知識的涵養而開啟了另一種感知自然的思維。因此,本門課會要求學生於課後時間,自行設定探訪的景點,多次進行自然探查體驗,打開身體感官,以完成創作。
其次,動人的故事必來自於作者對個人生命經驗片段的凝視、擷取、內省,以構成作品的主題。因此,本門課會運用課堂寫作時間引導學生回顧生活事件,從水平發想,到脈絡思考(5WH1),進入魚骨頭架構法,逐步聚焦勾勒作品的主題。
第三,好的故事來自於作者能掌握住主角形象設定與推動貫穿全篇事件的主導欲念,是以本門課會藉由薩提爾理論,引導同學探索個人內在的冰山世界,覺察個人的核心欲求、情緒、身體感受、場所、事件。此外,運用情緒輪盤與敘事治療取向的譬喻練習,引導學生探索內在情緒,將之轉化為文學意象,找出和自然景象間的連結。
第四,本門課將引導學生閱讀與分析前人作品的敘事主軸、結構,以及文中描寫、敘事、說明、議論之處,掌握四種語言在寫作中的作用與組織成段落的效果。
最終,要求學生們於期末創作出能將外在旅程(自然體驗)與內在旅程(內心世界)交織成篇的完整作品。
課堂上的文本討論,則採取「深度討論」教學法進行。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根據各週主題,從文本中設定問題,引導每位學生根據問題進行分組討論與上台發表,透過討論過程,掌握文本精隨,激盪思考創意與表達,以期運用於自己的創作中。
本學期課程會有三次自然寫作檢討,教師和助教會給予學生進行中的作品意見,並要求學生互相閱讀彼此的作品,給予心得回饋與評論。
此外,課堂上會有探索體驗的人際互動活動設計與隨堂寫作活動,透過活動,激盪創意與覺察內在。 

課程目標
1.通過經典、代表性文本的精讀、解析及詮釋,使學生熟悉人文思維,了解人文精神與傳統在現代社會的重要。
2.透過充分討論與系統性的寫作練習,增進學生思考及語文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對一己生命的感知、反思,進而自覺其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4.引導學生探索體驗自然、覺察自身感知與情緒,以語言、文字敘說自身的故事,建構個人主體性。 
課程要求
一、每週皆有指定閱讀項目,請於課前完成預習,上課時會進行分組討論。
二、自然寫作,請同學自行設定創作主題,規劃探訪自然的路線,於課後進行多次自然體驗與觀察,再將體驗寫成文章,總共要完成二至三篇短篇散文,或改寫成一篇長篇散文(約3000字)。課程會在期初、期中、期末各安排一次的課堂時間,逐步和同學們討論計劃與創作中的作品,要求同學根據建議修改作品。
三、自然書寫檢討時間,需事先選擇閱讀班上其中一位同學的作品,書寫評論及給予回饋。
四、缺課多寡會影響平時成績,一學期最多可缺席四次。請為自己的缺課負責任,不需寫信告知。一學期缺課堂數超過四次者,不予及格成績。
五、作文與評論單須按時完成,遲交超過一週以上,作業一次扣一級分。
六、作業抄襲,該次作業以零分計算。
七、上臺一次說五分鐘的故事,主題:我與自然。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2.5小時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請參見各週課程進度,教師自編講義與課程教材文本。 
參考書目
(一)導論
威廉‧金瑟著,劉泗翰譯:《非虛構寫作指南》,臺北:臉譜,2018。
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著,王宇光等譯:《哈佛寫作課》,臺北:商業周刊,2018。
黃冠閔:〈風景的建制及其問題〉,《中正漢學研究》第24期(2014.12)。
鞠熙:〈藝術化的風土與人化的自然──反思法國人文景觀學〉,《民族文學研究》2011年第3期(2011.6)。
劉克襄:《北台灣自然旅遊指南》,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
劉克襄:《快樂綠背包》,臺中:晨星出版,2013。
吳明益:《台北伊甸園》,臺北: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2002。
陳玉峰:《山林書籤》,臺北:商周,2021。
(二)山水與身體感知
[法]斐德利克‧葛霍著,徐麗松譯:《走路,也是一種哲學》,新北:八旗文化,2015。
[法]加斯東‧巴舍拉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
[德]格諾特‧波墨著,賈紅雨譯:《氣氛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黛安‧艾克曼著,莊安祺譯:《感官之旅》,臺北:時報文化,2007。
陳列:《地上歲月》,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
陳列:《永遠的山》,臺北:印刻出版社,2013。
劉宸君:《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臺北:春山出版,2019。
[美]大衛.喬治.哈思克著,蕭寶森譯:《森林秘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臺北:商周出版,2014。
(三)敘事與結構
傑克.哈特:《敘事弧:普立茲獎評審教你寫出叫好又叫座的採訪報導》,台北:遠足文化,2018。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凌拂:《山‧城草木疏》,新北:無限出版,2012。
吳明益編:《自然寫作選》
簡媜:《陪我散步吧》,臺北:成陽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
馬翊航:《山地話/珊蒂化》,臺北:九歌出版社,2020。
吳明益:《蝶道》,臺北:二魚文化,2003。
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臺北:二魚文化,2007。
(四)生態觀察與環境倫理
[美]大衛.喬治.哈思克著,蕭寶森譯:《樹之歌:生物學家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臺北:商周出版,2017。
[美]羅賓‧沃爾‧基墨爾著,賴彥如譯:《三千分之一的森林》,臺北:漫遊者文化,2020。
徐仁修:《自然四記》,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
劉克襄:《劉克襄精選集》,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率、發言表現 
15% 
 
2. 
課堂分組討論記錄學習單 
15% 
 
3. 
上台說故事 
5% 
 
4. 
課堂平時小作業 
10% 
 
5. 
互相評論賞析回饋單與上台講評 
10% 
 
6. 
三次進行中的自然書寫 
30% 
包含:自然寫作計畫書、兩次進行中的自然寫作 
7. 
期末作品定稿 
15%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
作業繳交方式
延長作業繳交期限,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考試形式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4  自然書寫課導論與作業說明
故事的構成:角色與主導意念、薩提爾冰山理論。
課堂寫作活動:水平發想與脈絡思考(5WH1)練習。
〈寫地方:遊記〉(《非虛構寫作》)、〈遊記:內在和外在的旅程〉(《哈佛寫作課》)、吳明益〈榕樹步道〉。 
第2週
3/3  海德格在世存有:我與我說出的故事。
寫作垂直聚焦,如何聚焦主題、敘事主軸線(樹幹)
導論I (敘事、分析與評述)
池水與童年成長:馬翊航〈普通的池水〉
李偉文〈尋找屬於自己的曼荼羅〉 
第3週
3/10  建立作品的主軸線(樹幹)、文章金字塔結構、視角轉換技巧
凌拂〈斯文豪氏蛙〉
大衛.喬治.哈思克〈蝸牛〉 
第4週
3/17  導論I 敘事、描寫、說理、議論構成段落的作用、如何設計場景
自然物種探索與海洋想像
吳明益〈海的聲音為什麼這麼大〉
課堂活動:引導運用正念觀照身體、使用情緒輪盤 
第5週
3/24  自然寫作一:寫作計劃書檢討及解說
 
第6週
3/31  戶外教學與短文創作作業
打開五感體驗自然,以文字呈現文本的空間感 
第7週
4/7  導論II  邏輯、推理與論辯
課堂深度討論問題設計與回答方式
王家祥〈夏樹群茂〉 
第8週
4/14  敘事學:文本的敘事時間與故事時間
吳明益〈目睹自己的誕生〉 
第9週
4/21  自然寫作二:進行中的作品檢討
老師和助教的評論回饋 
第10週
4/28  散文的情感邏輯
自然書寫中情景交融、寫景寫情的平衡拿捏、自然意象之設計
凌拂〈痕跡〉 
第11週
5/5  動詞的作用、動作與場景變換
陳列〈玉山去來〉 
第12週
5/12  導論I 敘事、描寫、說理、議論構成段落和句子的作用
人文景觀、日本園林美學
生物學家的自然哲學觀:大衛.喬治.哈思克〈日本五葉松〉
5/17同學上傳自然寫作三,老師5/18寄給全班。 
第13週
5/19  荒野美學、土地倫理、生態哲學
李奧帕德〈沼澤地的輓歌〉、〈加維蘭河之歌〉 
第14週
5/26  地景、景觀、文化地理學
陳黎〈太魯閣‧一九八九〉
5/22同學上傳互評閱讀心得回饋單 
第15週
6/2  自然書寫三:檢討及解說
全班同學上台進行作品評論演講五分鐘 
第16週
6/9  自我賦能和冰山探索